
Gua Sha Massage Tool Set for Face & Body
It works better than other tool such like jade, crystal. This tool can alleviate the congestion and relief pain more quickly and easier. You will find how magic this tool is.
根據砭石手法的不同,大致可以把它們分成以下 24 類:https://jiaveggies.com/bian-stone02/每隻砭石為人工製作,顏色及尺寸會略有差距
1. 點
部位:可用於全身穴位,病變局部以及肌肉較薄的骨縫處。
方法:用砭石的尖(角)對著受施部位,力道從小到大點刺。
功能:點法直接與皮膚表面接觸,刺激性很強,常被用於活血、散滯、止痛及調整臟腑等方面。
2. 按(壓)
部位:常用於後背及大腿等部位。
方法:把砭石平面貼著皮膚,可單手也可雙手同時用力,根據實際需要調整。需注意力道的拿捏,切勿一下子用勁太大。
功能:活血止痛,散滯,放鬆肌肉。
3. 夾
部位:常用於頭、頸椎及四肢。
方法:兩塊砭石同時使用,左右手各拿一塊固定夾住受施部位。
功能:此法具有通經活絡等作用,可以調理脊背彎曲。
4. 旋
部位:常用於除骨骼突出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及病痛處。
方法:用砭石的尖(角)壓住受施部位,並以此為基礎作高頻率的旋轉運動。壓的力道與扭動的頻率要考慮部位以及患病程度。一般來說,如果是肢體上腫脹疼痛,可逐漸加大力度作左右的旋轉。
功能:此法有活血止痛、開通閉塞,改善臟腑等功能。對脾胃虛寒以及胃脘痛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5. 滾
部位:因為接觸面積大,常被用於肩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為豐滿的部位。
方法:用砭石在受施部位局部上作來回的滾動運動。
功能:此法具有活血祛瘀、疏筋解骨,促進血液迴圈等作用。常被用於風濕疼痛、肢體麻木,癱瘓等運動功能有障礙的病痛。
6. 撥
部位:一般在臟腑背部或其他肌肉筋腱等部位。
方法:用砭石邊尖或尾角在受施部位作來回彈撥運動。
功能:此法具有放鬆筋骨,活血通塞等作用。常被用於肩周炎、肢體肌肉粘連等病痛。
7. 摩
部位:常用於腹部、胸背等部位。
方法:用砭石平面置於體表受施部位作環旋運動。
功能:此法不像點法那樣刺激性強,柔和的運動具有調理中氣、開通閉塞、止痛等作用。常被用於調理食積脹滿,便秘等病痛。
8. 推
部位:常用於腰部及四肢等。
方法:用砭石按壓受施部位,作直接單向運動。注意一定要用力均勻,速度平穩有節奏。根據病情來掌控力度。
功能:此法具有理氣和中,促進血液迴圈等作用。常被用於疏肝利膽、活血養肝等目的。
9. 抹
部位:常用於頭、頸項部,以及手心足心等部位。
方法:用砭石的邊緣部緊貼皮膚,在體表作或上下、或左右的單向移動運動。
功能:此法具有活血祛瘀,調和氣血等作用。常被用於頭暈、頭痛及頸椎痛等病痛。
10. 刺
部位:適用於人體各部位。
方法:用砭石直接在受施部位上作刺的動作。需要注意刺的力度,避免傷及皮肉等。
功能:可用於白血病的調理。
11. 振
部位:適用於人體各部位。
方法:用砭石在受施部位作上下有節奏、高頻率振動運動。高頻率的振動可以震顫傳進肌體內深部,有助於它的自我調整。
功能:此法具有化血化瘀,開通閉塞等作用。常被用於調理前列腺及婦科疾病等。
12. 刮
部位:適用於人體各部位。
方法:用砭石的邊緣部分在受施部位表面作刮擦皮膚的運動,有點像刮痧。刮法又可以簡單分為直接刮和間接刮。間接刮法指的是在人體被刮的部位墊上布或其他一些東西,避免傷及皮肉,損壞組織。
功能:此法具有疏通經氣,提神醒腦,鎮靜安眠等作用。常被用於改善頭暈、頭痛等頭部供血不足等病痛。
13. 叩
部位:頸、腰及四肢等肌肉豐滿處。
方法:用砭石在受施部位作有節奏的叩擊拍打運動。肌肉豐滿處可適當加強一些力度。此法在實際使用時需遵循用力要均勻,動作要輕巧富有彈性。頭部、心臟等部位嚴禁使用此法。
功能:此法具有行氣活血,開發腠理,宣暢氣機等作用。常被用於調理氣血閉塞、感受遲鈍等病痛。
14. 劃
部位:常用於相關經脈迴圈線上。
方法:用砭石邊面在相關經脈迴圈線上沿著經脈的劃法。劃法相對來講接觸面積較小,壓力大,刺激性強。
功能:此法具有疏通經絡,排毒行氣等作用。
15. 揉
部位:適用於人體各部位。
方法:用砭石平面或尖部在受施部位的表面,做隨手擺動的運動。
功能:此法具有活血祛瘀,消積導滯,放鬆肌肉等作用。常被用於胸悶、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等病痛。
16. 擦
部位:適用於人體各部位。
方法:用砭石平面在受施部位作直線往復摩擦運動。因為砭石使用的是泗濱浮石,微晶結構,表面十分光滑,因此摩擦起來也不會有不適感。
功能:此法具有活血祛瘀,疏通經氣,健脾胃等作用。常被用於調理內臟虧損、積滯不通以及行氣功能失常等病痛。
17. 拍
部位:多用於腋窩等肌肉豐滿處。
方法:用砭石拍擊人體體表經絡穴位,力道常由輕到重,一般拍到略微紅潤為宜。
功能:此法具有行氣散瘀,疏通經絡等作用。常被用於拔毒祛瘀、疏通四肢調理各種頑固性疾病。
18. 纏
部位:除頭、面及骨髓外露以外的穴位及痛點。
方法:用砭石的尖端抵住穴位或痛點,做高頻率往復擺動。
功能:行經活血,散瘀止痛。
19. 拿
部位:四肢肌肉。
方法:把砭石對準肌肉作捏拿動作。
功能:舒筋活血,放鬆肌肉。
20. 熱法
部位:人體部位,尤其是在患處或穴位上。
方法:將砭石泡在溫熱水中,使其溫度達到 40-60℃,然後把它敷在人體部位,尤其是在患處或穴位上。在敷的過程中,要注意隔一層布,以免因為過熱引起不適感。
功能:活血祛瘀、溫熱驅寒。乳腺腫瘤患者每天用熱法砭 2 次,大約兩個療程後可以穩定腫瘤病情,使其不再快速擴大。
21. 冰法
部位:患者肌體上。
方法:將砭石放在冰箱或者冰水中,使其達到零度以下,然後取出擦乾貼在患者肌體處。
功能:消腫、止痛。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效果,比冰塊還要有效。
22. 一指禪顫法
部位:雙肩、頭等疼痛部位。
方法:將砭石貼在雙肩等穴處,集中一個手指頭的力道進行顫抖,指感入穴,以患者能感覺得到為準,頻率大約為每秒 5 次。
功能:可調理雙肩痛、頭痛、疼痛症等。
23. 鏟
部位:筋結處。
方法:使用砭石邊角與皮膚呈一定角度,做削平、掠過的單向迴圈運動。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用力,雖然泗濱砭石外表較為光滑,但也要避免因力道過猛造成患者的不適。
功能:對於筋結、腱鞘炎等有較理想的效果。
24. 擀
部位:肌肉筋腱等部位。
方法:擀法,顧名思義就如同用擀麵杖一般,用砭石在患者病痛處由輕到重、有順序,迴旋的揉動。
功能:具有通經活絡、行氣化瘀、解肌筋等效果。